郭沫若否认孔子与《易》的关系,有力的论证有四。

另一方面,对儒学的认同,和我在熟人社会中成长的个人经验有关。但是,必须有一个整全式的视野,分科式的研究才可能做得更好。

冰桶挑战如此火爆,你了解冰桶吗?

对经学史,我主要关注三个人,一个是董仲舒,一个是郑玄,一个是朱子。所谓深入经典,不止是把经典读活、说圆,而更是对经典中的每一个字与每一种意思的来龙去脉,有深入的把握。这个共同的基础,就是要放在中国传统固有的脉络中。我认为对一个学者而言,喜欢和讨厌之前,必须有一种超越于个体情感的理性认识和判断。郑君与朱子的理论建构方式不同,郑玄主要是重新整合经典,尤其是三礼,建构了一套以礼学为中心的经学理论。

如果把《论语》十八章分为十八次课,讲下来,基本上很难不是水课,因为讲一遍的效果相当于是拿杨伯峻的译注看一遍。但在经典解释中,不管是郑君,还是朱子,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,他们的重要,就是说他们都是超出了时代的,中国历史有他们和没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。去其华而取其实,欲使信而有征。

体用范畴从一个特殊角度反映了易卦中物象与义理的关系。若限局一象,不可总万有之事。十月纯阴用事,阳在其中,齐麦生也。见此柔理,则拟诸坤之形容也。

孔疏还讨论了象和数的关系。或在初位相易,在二位相易,六位错综,上下所易皆不同。

冰桶挑战如此火爆,你了解冰桶吗?

(卷四) 孔疏认为从卦象中得出义理有两种情形:《象传》所述多数卦都是从上下卦象的关系中取义。备天下之理,据其用 易理的无有、道器关系也是体用关系。又不同于王弼派,不仅讲取义,而且讲取象。乾坤者,阴阳之本始,万物之祖宗。

同时,将无理解为阴阳二气的不为而自然,对贵无贱有的玄学易学作了改造。它们来自形而上的道体,即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。此乃《周易正义》编撰的指导思想。易之为体,皆仿法阴阳拟议而动,不可远离阴阳物象而妄为也(卷八),刚柔二爻的上下升降互易之运动变化,体现的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。

孔疏引《易纬》对圣人画卦作出解释,曰:卦者,挂也,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(卷一),明确肯定:圣人设画其卦之时,莫不瞻观物象,法其物象,然后设之卦象(卷七)。以类取象,分别以天地雷风山泽水火表征八大类事物。

冰桶挑战如此火爆,你了解冰桶吗?

(卷二)山上有木,渐。孔疏详细考察了爻变的几种形式: 1.爻辞之变。

取象是为了明义,这就抓住了《周易》取象的本质特征和意义。众所周知,这两方面的思维路径是对立的。他说:凡易者象也,以物象而明人事,若《诗》之比喻也。用来于体,但体本身不是最重要的。万物生成之理须在阴阳二气俱备,缺一不可。[2]宋明时期唯物主义哲学体系,正是由于发展了孔疏的世界观,抛弃了有生于无的玄学观,从而得以建立起来。

于是,孔疏在《序》中概括出了其易学观:夫易者,变化之总名,改换之殊称,自天地开辟,阴阳运行,寒暑往来,日月更出,孚萌庶类,亭毒群品,新新不停,生生相续,莫非资变化之力,换代之功。孔颖达认为刚柔往来之象与物象论有密切联系,他说:刚柔之象立在其卦之根本者也。

这就使其与王弼象之所生,生于义的观点相区别,又不同于汉易中以数规定气象变化的思想。对此,孔疏诠释为,今不取险雨者,此象不假险难之义也,故不云险也。

象、义(理)、数三者关系中,象居第一位,义从象出,数从象生,不能弃象解易。可见,孔疏诠《易》以王弼易学为基础又汲收汉易,试图超越二派,寻求综合与创新。

既是对体用范畴的丰富和发展,又是以新的视角对易学诠释学的推进与贡献。爻辞爻义的变化发生在一卦内部,却没有发生爻象往来之变。(卷一)这是以气的变化解释爻义,阴气从微渐积,乃至积聚为有形之坚冰。孔疏采纳王弼的适时说,认为爻辞爻义之所以变动不居,是因为它们所处时机不同,变通者,趣时者也,若《乾》之初九趣向勿用之时,《乾》之上九趣向亢极之时,是诸爻之变皆臻趣于此也(卷八)。

孔疏卷首即言易者,象也,物无不可象也。巽入也,巽象风,风行无所不入,故为入也……(卷九)按照这种诠释,八卦的卦义或卦德,皆出于其所取的物象,这就同王弼所谓象之所生,生于义的观点恰恰相反,形成了对立。

易备知来往之事,莫不假象知之。因此,作为形式上的注释《周易》之疏,实际上它是易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。

或直以人事,不取物象以明义者,若《乾》之九三‘君子终日乾乾,《坤》之六三‘含章可贞之例是也。原夫易理难穷,虽复‘玄之又玄,至于垂范作则,便是有而教有。

例如,释《巽》卦曰: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,以容人为用。这是对汉易特别是《易纬》的发展。因此,《四库提要》所云孔疏墨守专门,囿于王学家法,或认为孔疏只是王弼义理易学的简单拓展的观点,显然没有注意到孔疏对王学象数概念上的改造与扬弃。如《讼》卦,乾上坎下,《象传》云天与水违行,讼。

《周易》取象目的在于揭示、表示义理。刚柔或奇偶两画,取象于阴阳二气。

四月纯阳用事,阴在其中,靡草死也。唐王朝建立后,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稳定,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高度的发展,经学的研究呈现出总结前人成果的新局面。

孔疏解释《系辞传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说:赜谓幽深难见,圣人有其神妙,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。孔疏以仲尼为宗,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了《易》垂教之本意。
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08:21:50

本文链接: http://e8tia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uyi/3426.html